2020年11月5日,是国家组织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开标的日子。离开标时间还有两小时,很多企业代表已经在会场外焦急地等待。对价格高昂的高值医用耗材进行...集中带量采购,这在我国还是..。
在这次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开标中,多年来位居高价位的心脏支架,出现了大幅降价,从均价1.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,降幅超过90%!
我国每年约有100万冠心病患者植入心脏支架,预计明年1月,患者就能用上中选的心脏支架。据测算,到那时职工医保、居民医保患者植入支架,个人自付费用将降至2500元以下。
过去,全国心脏支架的费用负担,一年超过150亿元。这次从1.3万元降到700元后,按意向采购量计算,预计节约资金109亿元。
这么大的降幅,实在出乎人们预料。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。很多人认为,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,意味着从心脏支架开始,高值医用耗材的暴利现象将被终结!
那么,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前,心脏支架为何价格虚高?心脏支架的水分,是如何被挤掉的?支架价格大幅下降后,质量会不会也下降?针对大家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,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..,一起为您揭开这背后的“秘密”。
心脏支架价格,“水分”到底有多大?
从心脏支架问世到现在,已经30多年了。
20多年前,我国患者用的心脏支架一直依靠进口,价格奇高无比。再加上手术时辅助材料、检查费用,装一个支架就像买一辆小汽车。
1999年,我国终于生产出了自己的心脏支架,价格有所下降。但进口的支架单价仍要两三万元,加上很多患者不只放一个支架,心脏支架仍显得高不可攀。
但是,请注意:心脏支架的高价不是“生产”出来的,而是过度推广、营销出来的。
在我国,心脏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采用代理制,代理也分层级,通过挂网或是招标进入医院,用到患者身上。中间流通环节比较长,层层加价后,患者使用价与出厂价相差巨大。
从一些上市公司财报分析,一个冠脉支架成本不到五六百元,出厂价两三千元,.后到患者身上,价格已经达到上万元。这里面价格的“水分”,主要来自中间流通环节层层加价,导致价格不断被推高。
本文转自人民网,如有侵权请告知本站删除。